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风光:一带一路上那些国家的地理人文(套装10册)_第四章 历久弥新的文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历久弥新的文化 (第8/10页)

另一种全新的含义——俄罗斯的一位电影天才由于首次运用这种电影技术而被称作“蒙太奇之父”。
  ◎《聪明人》是个“杂技剧”
  1898年,谢尔盖·爱森斯坦出生在俄国一个殷实的中产阶级家庭里。小时候,他就在表演方面颇具天赋,时常惟妙惟肖地模仿马戏里的丑角,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中学毕业后,爱森斯坦谨遵父亲的意愿,考入圣彼得堡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习。由于志不在此,他倍觉课程枯燥,最后下定决心转入美术学校,开始学习一切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绘画作品、日本歌舞伎、精神分析学、社会理论著作……这些看上去丝毫没有关联的专业,爱森斯坦却学得如鱼得水、互不冲突。进入军队后,爱森斯坦一方面担任军事工程师,一方面在军人俱乐部里担任导演和布景师。1920年,他退役进入剧院当了布景师,接下来两年内一直在b.梅耶荷德指导的高级导演班学习。
  1923年,爱森斯坦导演了第一部话剧《聪明人》。他为这部话剧设计了一个类似马戏场的圆形表演空间,完全摆脱传统舞台的限制,让演员与观众可以直接进行感情交流。剧情被分成几幕,分别在不同的表演区进行,由几十个杂技马戏表演段落构成,其间加以讽刺歌舞和俚曲小调,甚至将一部表现主人公回忆场景的电影短片穿插其中……爱森斯坦的创新不止于此,他还为剧中人物设计了一系列表达内心情绪的方式,比如借助在钢丝上摇摆和空翻来表达犹豫和欢悦,借助不停翻跟头来表达愤怒到极点。说起来,《聪明人》其实就相当于一部“杂技剧”。
  ◎杂耍蒙太奇
  爱森斯坦的大胆创新震撼了广大观众,《聪明人》一时间获誉无数。他后来在文章中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杂耍蒙太奇”理论,国际影坛将其称作“吸引力蒙太奇”。
  1910年时的爱森斯坦
  戏剧舞台终究是狭小的,难以施展更多的才华,爱森斯坦开始进军电影界。1925年,在电影《罢工》取得成功后,他又在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充分运用蒙太奇理论,将一个个孤立镜头组接成一部波澜壮阔的电影史诗。特别是片中“敖德萨阶梯”的那段戏,他运用60多个蒙太奇镜头,把事件实际发生的时间延长了十几倍,给观众造成极强的心理震撼,成为电影史上的一个经典段落。爱森斯坦因此名扬天下,成为轰动影坛的风云人物。
  在这位电影大师的眼里,杂耍镜头是“靠自身完成的一种绝对的东西,而不是靠观众的反应来完成”,“把会引起某种感情震动的刺激人的非凡瞬间加以合成,贯串在一个统一的主题之下”。如今,杂耍蒙太奇已被广泛用于各种题材的电影中。在世界上许多重要的电影理论著作中,时常会提到这位“蒙太奇之父”大名。
  “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
  很少有作家经历过如此跌宕起伏的一生:他几乎和苏联同时诞生,随后却遭到这个政权的问责和驱逐,晚年时分,当回到把自己同时视为“怪人”和“良心”的国度时,又意外得到普京的热情拥抱。这就是索尔仁尼琴,一位饱受争议的“俄罗斯的良心”。
  ◎颠沛流离的大半生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出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罗斯托夫市。“二战”爆发时,这位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应征入伍,因英勇无畏获得了两枚勋章。1945年,战争临近尾声的时候,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因对斯大林使用了不敬之词,结果被判处八年劳动改造。
  劳动改造期间,索尔仁尼琴备尝艰辛,度过了一段极其困苦的生活,还三次被强制流放至哈萨克斯坦。在劳动营里,他的第一部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问世。到了1953年年底,这位饱受折磨的不幸者又罹患癌症濒临死亡,随后获准进入医院接受治疗。
  1956年以后,他的好运不期而至:先是恢复了自由身;接着癌症也奇迹般痊愈,并且有了一份教员的稳定工作。更重要的是,刚刚上台不久的赫鲁晓夫亲笔批准出版他的处女作。
  《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是一部描写苏联劳改营中生活的短篇小说,该书成就了作者的名气。1970年,索尔仁尼琴的作品《癌病房》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借着它,他继承了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
  1974年,索尔仁尼琴因另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古拉格群岛》被驱逐出境,先暂居瑞士,后来又移居美国。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总统向他发出邀请,索尔仁尼琴方才结束颠沛流离的大半生,于1994年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索尔仁尼琴的笔是受上帝指挥的”
  在国外的20年里,索尔仁尼琴出版过不少作品,如《古拉格群岛》《牛犊顶橡树》和《1916年10月》《1917年3月》等。同时,由于他在美国哈佛大学阐述的一些尖锐观点,在西方国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回国以后,叶利钦宣布给他颁发“圣安德烈勋章”,没想到却因政见不同遭到了对方的拒绝——叶利钦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索尔仁尼琴的笔是受上帝指挥的。”
  普京上台以后,这位异见者对新任总统的执政方针表现出难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