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艺术俯瞰 (第5/5页)
出乡村来到海边,并在教授伊凡的引导下走向自我解放的道路。 本片曾在北京的798艺术区放映,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李凡纳利说,在今天土耳其以男性为主导的东南部农村地区,这种“荣誉谋杀”依然存在,因为自己不希望任何一个无辜者死去,所以片子里也就没有让任何一项“荣誉谋杀”得逞。至于为什么以大海作为结局,他说:“我就是想让这部作品从陆地开始,以大海结束;从没有希望的生活开始,到有希望的生活结束;从更加传统更加封建的思想开始,到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现代的思想结束。”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dvd封面 在这位艺术家的心里,该有多么希望那些在底层苦苦挣扎的小人物能够看见希望、看见幸福啊。他把伊斯坦布尔的幸福呈现在影片里,也为无数观众带来了希望的光芒。 影界“孤狼”努里·比格·锡兰 努里·比格·锡兰可能是土耳其最近10年里最具个性的一位导演。他在各大电影节上呈现出来的高度艺术化作品,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不少中国影迷幽默地称其为“nb锡兰”。但在国际影坛上,这位个性导演还有另一个名号——“孤狼”。 ◎另类电影大师 锡兰于1959年出生于伊斯坦布尔,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后,通过了一段西至伦敦、东到加德满都的远距离旅程。回国后,他服完兵役彻底改变了志向,在土耳其著名的米玛·锡南艺术大学学习了两年电影制作。 有些人可能生来即为艺术而活,锡兰就属于这一类群体,而且更精于艺术的另类表现。1995年,他的第一部短片、时长20分13秒的《茧》,便在当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奖的最佳短片提名。这部片子从头到尾没有对白,黑白画面中只有一对老夫妻站在田野里任风吹拂,仅用乡村小镇、对坐无言、风吹草叶等影像和声音营造出一种渗透人心的诗意与忧伤。 接下来的其他几部长片作品更是顺风顺水。1998年,锡兰的长片处女作《小城岁月》,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青年导演论坛”最佳影片奖;2000年,第二部长片作品《五月碧云天》首次入围柏林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2003年,第三部长片作品《远方》在戛纳电影节上一举夺得评审团大奖和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 《小城岁月》获奖的那一年,中国导演贾樟柯也飞赴欧洲,当时最吸引他的就是此片。他说:“这是一部用电影语言超越语言的电影,不用听懂对白看懂字幕,仅仅通过电影画面已经能够理解导演的世界。在他的电影里能看到天气,雪后的寒冷,孩子们身体里散发出来的热气,被雪冻得麻木的双肢,袜子上掉下来的水和炙热的火炉相碰撞冒出来的蒸汽……都是这部电影的诗句。” 2014年在法国戛纳电影节红毯上的努里·比格·锡兰(左起五)及其他演员 ◎不动声色地呈现情感 其后的几年里他又完成了三部作品,即2006年入围戛纳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的《适合分手的季节》、2008年获得最佳导演奖的《三只猴子》和2011年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安纳托利亚往事》。 《适合分手的季节》由他和妻子上阵主演,这位新锐导演运用超长的静止镜头或缓慢的平移镜头将人的孤独情感不动声色地呈现出来,形成一种独特的“沉默意识流美学”。他不但擅长从繁复的生活细节去揭示人的内心情感,也积极用镜头去对准某些社会问题。《三只猴子》讲述了一桩车祸顶包案,导演用三个家庭成员的情绪波动来暗喻“不看、不听、不说”,影片在结局出现最精妙的处理:司机得知儿子成了杀人凶手后,找到另一个更贫苦的咖啡店侍从,让他替儿子顶罪。《安纳托利亚往事》则通过一起寻尸案,展示出大量的社会问题及主人公微妙的心理变化。 锡兰的作品并不多但部部皆属精品,仅凭这6部长片即获得了全球37个奖项和12个提名。2014年,一部《冬眠》又助他夺得戛纳金棕榈大奖。 高品质的艺术影片令一批观众将他奉若神明,也引来不少异见。锡兰对此似乎毫不在意,坚持低成本拍摄,继续使用非职业演员,通过影片一点点剥离出生活的真相,去触及每个人内心深处隐瞒已久的灵魂本性。相对于喧嚣迷离的世界影坛,他就像一匹行走的狼,孤独地坚守,虔诚地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