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81章 晋国丧钟已敲响 (第1/2页)
贞观二年的这个春夏之交,赵广挟无可抵挡的势头东进,挡在汉军前面的晋军就如土鸡瓦狗般的崩溃。 八、九月间,赵广在拿下朱仙镇和禹王台之后,没有急攻开封城,而是步步为营,一点点的蚕食开封城外围的县城、驿站。 晋国虽然即将败亡,但城中的太尉陈骞还有三万淮南兵,再加上各王公家仆、部曲的话,开封城中能够聚拢起来的人手不会少于五万人。 强攻一座高大城墙,又有足够兵力守卫的孤城,不是明智之举。 最为理想的陷城方式,就是围城困城,让城中的人感到绝望,最后自相残杀,自动的将打开城门献城出来。 时间在汉,天命在汉。 司马炎的驾崩,正式揭开了大汉重新统一天下的序幕。 晋国失去了一个稳得住局势的君王,司马衷的即位,相当于敲响了晋国覆灭的丧钟,也预示着这个曾经强盛的大国,由衰败走向奄奄一息。 只要是有识之士,或者读过几本史书的人,都会明白,一个傻子是绝对不可能当好皇帝的,更何况,晋国朝堂上,外戚杨骏、杨眺、贾充相互争斗,司马家诸王也是各怀心思,再加上荀勖等幸臣,岂一个乱字能够形容。 江东吴国的情况也不乐观,丁奉、施绩等老臣俱去,只剩下陆抗一根老迈的柱子撑着,随时都有可能折断。不过有陆抗在,孙皓这家伙的运气,比司马炎要好了不少。 武昌战事结束之后,孙皓也奋发了一阵,但很快就泄气了。 这当个好皇帝操心的事太多,还是随心所欲的好。 再次放松下来的孙皓把内政外交一应事务,都交给了张悌、陆抗等人处理,至于说陆抗要是死了怎么办? 孙皓表示,这等高深的问题他还没有考虑过。 古人短命。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孙皓现在年已三十有七,到四十岁也不远了,如果运气好一点的话,说不定吴国还能撑上个十来年,到那时候他孙皓早就死了,也不用操心这烦扰的国事了。 孙皓这等才疏之辈彻底躺平了。 趁着汉晋之间大战的空隙,诸胡迅猛的向黄河以北的汉人领土扩张。 北方的鲜卑胡族还没有充分感受到汉军排山倒海的重压,慕容涉归、拓跋悉路、段乞珍等胡族酋帅纷纷在率部南进,他们现在最为迫切的,就是在晋国这头即将死去的雄狮身上啃下一块肉来。 相比动作缓慢的鲜卑人,对汉晋两国情况更为熟悉的刘渊已经早早的率领匈奴五部南下了。其中,刘渊的匈奴左部先期抵达邯郸。 占领这座昔日赵国都城后,也被刘渊作为了汉赵国的都城。 没错,汉赵是刘渊在与崔游等人商议之后,想出来的新国号,区别于之前的匈奴汉国,汉赵之名更加的符合燕赵土地上汉人的习惯。 在远离了赵广这个瘟神后,刘渊的日子过得相当的不错,匈奴五部虽然元气大伤,但当初内附的南匈奴诸部,还有不少跑到